七重山:當代最具影響力的靈性經典

七重山:當代最具影響力的靈性經典 特價

七重山:當代最具影響力的靈性經典

編號:1MA037X
ISBN: 9786269547777
作者:多瑪斯.牟敦 ( Thomas Merton )
譯者:審訂:吳伯仁
出版社:啟示
出版日期:2022-03-03
  • 定價:NT:480

  • 折扣:9

  • 優惠價:NT:432

若下單後該商品缺貨、絕版、停版狀況,
我們將會E-mail寄送訂單缺書通知!

在這個紛亂、茫然的時代,獻給所有渴求生命意義的人。

《七重山》這部撼動無數人心的巨作,自一九四八年出版以來即風行全球,超過半個世紀聲勢依然不墜,《紐約時報》將之譽為二十世紀的《懺悔錄》,極具影響力的《National Review》雜誌也將其選為「世紀百大好書」之一,可謂當代最具影響力與重要性的靈性經典,感動、改變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這部卓越而動人的自傳,是宗教界傳奇人物多瑪斯.牟敦對過去的自我所做的最真摯、最深切的反省與告白。「七重山」一名出自但丁的名作《神曲》,暗喻基督宗教的七種罪,以此描述牟敦在經歷了感情、智識與靈性上的歷練、痛苦、掙扎和折磨後,終於從荒唐無知走向真理與永恆的生命歷程。

牟敦六歲喪母,之後親人相繼離世,從此開始了他顛沛漂泊的一生。叛逆的青春期讓他對生命充滿了質疑,他的大學生涯放蕩不羈,但是喧鬧過後,只留下無盡的空虛,他發現在自己的俗世生命裡,沒有任何事物能撫慰內心不斷擴大的焦慮與不安。在焦灼、貧乏與孤獨中,他殷殷尋求靈性的救贖與歸屬,對內在平安的深切渴望,終於逐漸引領他踏上追尋天路的旅程。在嘗遍世間的憂樂後,他以清澈的心智擺脫了俗世的羈絆,成為全然奉獻的隱修士。

在本書中,牟敦將自己的生命歷程、隱私、內在思想與感受,赤裸裸地呈現給世人。他以自身的經歷鏡映我們每個人心中神性與人性的對立與掙扎,牽動著每個人心中深藏的靈性渴望,引領我們找尋生命的真正意義與歸屬。

本書特色

★譽為二十世紀《懺悔錄》,獲選「世紀百大好書」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靈性經典,十年來書迷苦尋的最新校訂版
★風行全球半世紀,感動、改變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作者簡介

多瑪斯.牟敦 Thomas Merton

當代靈修大師,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宗教思想家,同時也是天主教熙篤會的隱修士、文學家、民權運動者。一九一五年出生於法國,後移居美國,曾就讀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九四一年他放棄在大學教書的工作,遁隱至隱修院中,成為教友口中的路易神父。

雖過著隱修的生活,卻不影響他繼續致力於世界和平、各種族間的公義與宗教的交談,為了改造世界而努力。他學識淵博,對東方思想與各大宗教皆廣有涉獵,他和亞洲多位世界級的靈修大師都常有交流互動,包括越南的一行禪師、日本的鈴木大拙等人,亦曾遠赴印度的達蘭莎拉,三度與達賴喇嘛會談。

一九六八年,他前往泰國曼谷參加由他發起的基督宗教與佛教的靈修對談會議時,寢室內的電風扇漏電,他遭到電擊,戲劇性地身亡。

牟敦著作等身,畢生作品超過七十本,在他去世後,從他各種遺稿、講稿、日記與信件中整理出來的出版品亦相當可觀。他的作品對當代宗教、思想、靈修均有極為深遠的影響。《七重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其他中譯本還有《在生命寂靜的山巔》(商周)、《隱修士牟敦悟禪》(啟示)等等。

譯者簡介

方光珞

方光珞為台大外文系畢業、加拿大溫莎大學碩士、渥太華大學博士,曾任教台大外文系,目前在哈佛大學從事人事管理工作,並於天津南開大學講授莎士比亞。

鄭至麗

鄭至麗為美國康乃爾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夏威夷大學翻譯研究中心資格檢定合格,目前從事同步口譯工作與寫作。她的英詩創作屢獲國外獎項,譯有《危險的年紀》、《對抗女人的戰爭》、《布巴奇計謀》等書。

審訂者簡介

吳伯仁

台灣嘉義人,耶穌會士,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數學碩士、美國麻州威斯頓耶穌會神學院神學碩士。現任教於輔仁聖博敏神學院,亦是台北依納爵靈修中心主任。教授信理和靈修學程,同時帶領避靜與靈修輔導工作。代表著作《拉內神學的靈修觀》,合譯《鬧市中的黑暗》,亦是《祈禱入門》、《靈修輔導實務》的校訂者,其他文章散見《神學論集》等。

 
目錄

第一部
1 囚犯的基地
2美術館的聖母
3 地獄劫
4 市場裡的孩子

第二部
1 極高的代價
2 矛盾的浪濤

第三部
1 磁北
2 正北
3 睡火山
4 自由的滋味

跋 不幸者在孤獨中的默想

看更多
 

推薦序1

我的他與祂

讀過多瑪斯.牟敦的《七重山》,我花了幾天的時間,回首自己在靈性成長上的足跡。2012年我雖然出版了一本以心靈成長為主,個人故事為輔的自傳《回家》,但書中提到的宗教追尋也只是冰山一角。本書作者描寫的靈性渴望我懂,我真的懂,我深切理解那種渴望被救贖的焦慮與急迫。我們多麼希望能撥雲見日,活出生命的尊貴與價值。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這份渴望,只是當一切順利輕鬆之餘,人們不會刻意扭轉,想從痛苦中尋求解脫與開悟。

開悟,不是幸福的人追求的層次,開悟是知悉痛苦的人尋求解脫的出口。

美的是,感知痛苦,並不表示你要長期沈溺於痛苦,而是體驗痛苦的存在,瞭解人性的共業,從中尋求解脫。解脫之後,將自身的經驗,傳承給那些還耽溺在痛苦中,同時渴望解脫的人。這樣的分享,是人與人之間最美、最有價值的交會,不只被點醒的人遇見神,分享的人也體驗到生命最偉大的奉獻與滋潤。

對我來說,神、存在、大能、天主、佛、阿拉,都指向人性至高、至善、至美的部份。每個人透過自己的文化與機緣認識自己存有的善與美,在這樣的基礎下,任何宗教裡人性的較量,都不是我能認同的。在我尋求真理的道路上,我非常慶幸有多年心理學的訓練背景,因此,只要在任何宗教體系裡的權力競爭與情緒勒索,我幾乎能很快的從人性中找到原委。那些都不是我們內心真正的追尋,我們內心真正渴望被點燃的是祥和、仁慈、和善與感動的連結。對於一個渴望追求靈性潔淨的人來說,偏離一點都不行,除非到達,追尋將永無止境。

在我五、六歲的時候,念的是天主教的外僑學校,當時小小身影跪地祈禱的畫面如今仍歷歷在目。多少暗夜我獨自一人留守家裡,唯一能做的就是懷著莫大的恐懼向天祈禱,小小心靈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強化信心,相信自己是安全、備受聖靈呵護的,是那一聲聲與天主的對話,幫助我渡過那些充滿焦慮、害怕的片刻。你說,當時能給我救贖的還有誰?從此,與老天爺的對話便成了我的慰藉。孤寂的暗夜對一個稚子來說,除了祂,還有誰能幫得上忙?

牟敦六歲喪母,從此開始了他顛沛的一生。父親是一位畫家,浪漫的情懷不免繼續追求愛情與事業。九歲時父親病危,他再次經歷可能失去至親的強大恐懼,雖然父親從病中痊愈,但對一個孩子來說,小小年紀便承受如此巨大的創傷,情何以堪。從此,他開始離家住校,常年往返於學校與親友家中寄宿。自從母親過世之後,父親幾乎都不在他的身邊。好不容易與外祖父母培養的親情,也因長年寄宿學校而少了往來,在他二十二歲時,兩老相繼離世。他的大學生涯荒誕不羈,叛逆的青春期讓他對什麼都存疑。這般灰暗的童年,讓他對生命充滿了質疑,牟敦,什麼都不信。

死亡,充斥在他生命中的不同階段。這樣的生命經歷,讓他如何開心得起來?內心除了神性的召喚,黑暗的生命歷練教人如何解脫?自在,想必對他來說像是海市蜃樓。正當他投身教會,全心追求靈性、迎向內心神性的招喚時,他唯一小他兩歲的的親弟弟也在牟敦二十八歲時意外身亡。他的一生,除了尋求痛苦的解脫,你想,還有其他的出路嗎?

除了親情的割捨,他在感情上也充滿矛盾與掙扎。大學時期,他的同學曾經描述他在校時的茫然與頹廢,追逐女性、抽煙、喝酒,就像一般時下迷失的一代,他知道那樣的生活無法帶給他平靜,於是,他在在問自己,希望找到神性的依歸。雖然他當時並不被教會所吸引,但是內心追求恬靜的渴望從未止息。

據說,他有一些迷樣的野史在坊間流傳著,譬如,他在大學期間可能生有一子;在擔任神職時曾與一女過從甚密;他意外身亡的故事留給世人多方揣測。這些未被證實的謎,讓牟敦的故事更引人入勝。

多瑪斯.牟敦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的真實能鏡映我們每個人心中神性與人性的對立與掙扎。我們是否能從這些坦誠的故事裡找到兩者的平衡,神性與人性是可以和諧並存,但前提是,我們要先認識祂與他。當他出現時,讓祂引領;讓祂透過他而展現;這一切無關宗教,關乎人性裡的祂。

這是一本好看的書,而且是起點,終點是你自己的故事,你神性與人性的整合。祝福你,願你也能為自己獨特、璀璨的生命,寫下一篇篇動人的成長樂章,平安。

賴佩霞(本文作者為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身心靈成長導師)

推薦序2

恩寵的生命之旅

第四、五世紀的教父級人物奧古斯丁,從他的心靈自傳《懺悔錄》出版以來,一千六百年間《懺悔錄》一直讓閱讀的人心靈受到激勵,並從中獲益良多。廿世紀美國的靈修作家牟敦(Thomas Merton),他的心靈式自傳《七重山》付梓之後,風行全球,有多種不同文字譯本發行;中文全譯本在台灣第二次出版,相信將再一次讓另一批讀者享受心靈之宴。

將自己的生命歷程、隱私、內在思想與感受,赤裸裸呈現給世人,這樣的人在感情和理智上有其特殊獨到之處;《七重山》吸引我們的地方,在於我們接觸到一個充滿追求藝術、美德、脫俗的家庭,牟敦的父母、外祖父母、親人,他們的生命形態和生活方式,以及後來求學、求道過程中所逢遇的各路人士,匯集形成牟敦精彩的生命劇本。年少時,牟敦曾與父親在法國南部旅遊、居住,探訪過新教的喀爾文學院,卻未就讀,在Penne的Cazals村附近,常有機會到訪一些山城、妙景中失修的聖堂、隱修院,隱修院及聖堂的氣息和氛圍深深印入牟敦的心坎內。僧院、城堡,中世紀的情境一一進入他的生命裡,後來他的父親買下整座已成廢墟的聖堂,用聖堂的拱門、窗戶、石頭來建造自己的房子。法國境內修道院的一草一木和寧靜的氣氛,是年少的牟敦渴望能吸入的。

牟敦和他的父親均喜好詩人W. Blake的詩文,他認為這是上主聖寵在他生命中的施展,喚醒他靈魂中的信德與愛德,在Blake詩詞的迂迴引導下,牟敦來到上主面前。在英國讀書對哲學的興趣,讓他不斷深入思考生命的基本課題,又因病入院療養,讀到G. M. Hopkins的詩集,詩人是耶穌會的神父。入劍橋大學讀書前,他前往義大利,途中漸漸接觸到與基督相關的人與事物。一天夜晚在房間內,死去的父親似乎突然鮮明地臨在,他被強光穿透而看清了自己的生命狀況,生平第一次真正的祈禱,向所不認識的上主祈禱,淚流滿面。父親、祂、上主之間交談著,這是一個極大恩寵的臨在,讓牟敦走進教堂祈禱。

要如何改變自己的生命?

當牟敦回顧自己的生命時,他深深體悟到那是一條滿是恩寵的道路,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期間,他遇到兩位好老師范多倫(M. Van Doren)與渥爾許(D. Walsh),他們不只是經師,更是人師。透過這兩位老師,牟敦接觸到現代士林哲學的思想家,同時對中世紀的思想有所認識,聖多瑪斯與聖文德一些思想和話語進入他的內心,他受到了光照;牟敦讀Gilson的文字後,他感受到「天主在我心中真正被辨明了」,漸漸地他進入生命深沉之處,他祈禱並體驗苦修的操練,一步步地,最後他接受洗禮,信仰的真理碰觸到他的心靈,基督在他的內心誕生了,基督從祂的深淵呼喚牟敦。

《七重山》第二部之2<矛盾的浪濤>所涉及的乃基督徒靈修的境界,「體驗到真正神秘的生命」,他開始懂得原來生命只是為上主而活,天主才是生命的中心。渥爾許向牟敦介紹革責馬尼聖母修院,勸他到此避靜體會隱修生活。一次住院中在病床上他領了聖體,他明白聖寵臨到他身上,找到了靈性生命的自由;哈瓦納的聖堂領聖體時,成聖體經文的聲音使他了悟,上主是真正屬於他的,內心覺醒了,「天堂就在我眼前」。

因喪失被徵召入伍的資格無法參戰,他的內心對熙篤會隱修生活愈加渴慕,一想到隱修院的一切,內心就受到莫大震撼,對孤獨的渴望使他安排到隱修院避靜。隱修院的彌撒、氣氛、隱修士的獻身生命都將牟敦帶到基督面前。隱修院的生活,在避靜中他體會到,在上主面前、在真理的氛圍中,一個人是否值得欽佩,取決於此人在世人中消失得有多徹底,他生命的完美度取決於是否完全不察覺自己的存在。隱修士從世俗中隱退,不是削減自己,卻是在孤寂隱退中變成更真實的自己。這時候,他腦中只有一個念頭:「做個隱修士……」

到底應如何?牟敦突獲一個靈感,翻開書本隨手一指,出現幾個字「Ecce eris tacens」(「看啊!你必成為啞巴。」路加福音一:20)。牟敦告訴我們,修道院是一所向天主學習喜樂之道的學校,我們的本性需受治療,我們需要學習愛的真諦,要獲得自由就要能無私地愛,而愛是從真理-破除謊言開始,首先憎惡自我,祂便以祂的愛來重建我們的生命。

閱讀這本重重的大書之前,建議讀者可以先讀《遇見牟敦-盧雲眼中的默觀者》,或光啟文化出版社的《七重山》節譯本;當然一口氣將全譯本讀完是最令人滿足的方式。

劉錦昌(本文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院長)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登入註冊 後檢視商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