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下的反抗手札
香港人抗爭源自逃犯條例的爭議,形成了一股爭取政治自由的強大運動潮流。在反送中運動落幕之前,陳文珊老師的觀察提供了獨特的神學與台灣之雙重視角,追求公義的基督教傳統是鼓舞香港人走上街頭的動力之一,促成台灣教會伸出援手。台灣人在爭取民主過程中所付出的血淚與代價,也是用來思考香港人未來道路的參考經驗。
【作者簡介】
陳文珊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榮譽副研究員。曾任本土神學刊物《道》雜誌總編,並在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及玉山神學院授課,2008年成立女聲神學工作室。長期關心女性主義神學、殘障神學、生命倫理、刑罰倫理,轉型正義、死刑及修復式正義等議題,並投入相關社會運動。
著作
基督宗教死刑議題研究
台灣本土婦女神學初探
本土婦女神學面面觀
非非反叛
申命記新詮
女生‧女聲
惟願以此女兒之身
也是越界
當修復作為一種正義
基督宗教與死刑之錯綜複雜的迷宮地圖
向左走向右走
神學的殘障與殘障的神學
在死刑與處決之後
基督宗教與修復式正義
【目錄】
05‧彼此守望,相互充權/邢福增
08‧史家型義人的反抗/吳豪人
15‧極權時代的基督徒見證/胡露茜
23‧遊走人性血肉,關懷制度暴力/梁柏堅
26‧期待黑霧消散,上帝國臨到/黃春生
30‧知識分子的關懷/葉浩
33‧遠看,近看/龔立人
39‧獅子山精神的死而復生/自序
第一部 催淚煙中
51‧你沒有證據
58‧行使性暴力的警察不配「公權力」三個字
62‧與民為敵、成為政治打手的港警
67‧從蓋吉斯之戒到天國的福音
74‧催淚煙中的新香港
85‧旁觀他人的痛苦與犧牲政治
89‧不帶面具不穿外衣的信仰自由
94‧如何記憶誰的地景
100‧從香港選舉變天反思台灣教會的政治參與
104‧黑暗不能勝過光
第二部 他山之石
113‧在創傷和憤怒中追尋公義
122‧其實,在光州之前有濟州──專訪和平使者韓國濟州主教姜禹一
136‧在哪裡軟弱,就在哪裡變為剛強
141‧如何暴力/誰的和平
146‧從通姦到遭性侵
154‧反思茶杯裡的風波
160‧當死刑存廢成為港台政治躲不掉的戲碼
169‧宗教做為銳實力統戰工具
174‧處理了,才能真正放下
第三部 十字架上
193‧教會應積極推動轉型正義
195‧淺論基督宗教與民主
209‧信心是什麼呢?
221‧黑暗中的榮耀
228‧作中流砥柱
238‧唱新歌
247‧白晝之子
258‧我們向前走在神光中
264‧三思秦始皇
序
文珊這本《獅子山下的反抗手札》,從台灣談到香港,從佔中三子在法庭的自辯、結案陳詞和陳情書,到反送中運動中不同抗爭事件的解讀,以至相關的倫理爭辯及信仰反思,以實而不華的文筆,為讀者提供豐富的資料與理性的剖析,流露出基督徒知識分子對上主公義的堅信,對弱勢者的支持;更感動我的,是她對此刻香港人的苦難的深切關懷!
毫無疑問,今日的香港,已進入威權管治(authoritarian rule)的時代!
威權管治有兩個主要的特徵,第一是指政府的權力集中於單一領袖或一小撮精英。第二是當某個政府要求民眾絕對服從其權威,並限制個人的思想跟言論和行為自由。
伴隨威權管治而來的就是謊言和暴政。許寶強認為用「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來形容香港社會近年的轉變會更貼切。「極權主義」指的是透過暴力製造恐懼,並以謊言作統治手段的社會狀態。如果威權主義要的是政治上的專制獨裁、壓抑以至禁絕反對聲音,那麼極權主義則希望把暴力、謊言、恐懼、犬儒滲透於民眾的日常生活,嘗試扭曲客觀事實,去除道德良心,是一項改造,甚至摧毀人性的文化革命。
面對威權,甚至極權時代的來臨,基督徒怎樣言說昔在、今在、永在的上主,見證和踐行主國降臨的福音於當下的香港?
在〈如何暴力/誰的和平〉中,文珊提出「『是否可以使用武力?』,『動武的合理界限為何?』,將會成為下一階段基督教會參與抗爭必須面對的課題。」
以個人了解,當下的反送中運動,不少教會領袖只強調「基督徒反對一切暴力」,呼籲各方放下仇恨,學效「愛人如己」和「彼此寬恕」的基督精神;卻沒有指出暴政縱容黑警濫暴而導致今天的亂局,及給予應有的譴責。早前更有名牧在講道中借舊約上帝藉十災懲罰埃及法老王,聲稱神會自動出手對付暴政,不需要「我們自己出手」。
我同意溫柔、和平、忍耐都是基督徒應該追求的美德,但當這些美德被挪用作為掩飾,甚至為暴政營造一種表面「和諧」的假像,那便是一種「假福音」。所以昔日耶穌也提醒門徒:「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馬太福音7:15-16)
美國黑人學者Cornel Ronald West有句名言:「不要忘記,愛現身於公共領域時,是公義。」“Never forget, justice is what love looks like in public.”
作為受上主呼召和差遣的教會,我們所傳的真理就是讓受苦者發聲,為受屈的伸冤,讓愛和公義彰顯於此時此地的香港。當我們看見前線警員以警棍毆打抗爭者頭部、布袋彈橡膠子彈射向眼部,甚至在港鐵內、在民居及密封商場,發放大量催淚彈,當我們從直播見到7月21日數百名白衣人衝進元朗西鐵站發動襲擊,當有人揭發多名抗爭者在新屋嶺拘留中心被虐待、被性侵,警方卻刻意延誤受傷者接受人道醫療及代表律師面見抗爭者的權利,當我們見到8月31日警員衝進港鐵太子站無差別攻擊市民導致多人受傷,當中更傳出有人死亡的消息,而至今港鐵仍拒絕公開8月31日晚閉路電視的片段,當警察以使用雷射筆、塗鴉和非法集結拘捕10歲小朋友及向73歲陳伯射胡椒噴霧,當15歲少女陳彥霖被發現全身赤裸浮屍於油塘魔鬼山海面,警方稱死因無可疑,當22歲科大生周梓樂在將軍澳衝突期間,於尚德停車場離奇墮下,留醫五日不治,當防暴警攻擊中大,在校園內狂射催淚彈、橡膠子彈、海綿彈,致多人受傷被捕,當警方與示威者在理大周邊爆發衝突,其後封鎖理大各出入口,眾多師生、社工、醫護人員、牧者及其他市民被困超過一星期,事件被形容為反送中運動以來最大的人道危機等行徑時,我們還可以獨善其身,單方面要求示威者停止「暴力」衝擊,好讓社會回覆「正常秩序」嗎?
耶穌的臨在帶來平安,但有時候祂的說話和言行也帶來衝擊,顛覆社會既定的秩序。耶穌說:「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馬太福音10:34-39)這是耶穌打發門徒出去傳道前,預先給他們的忠告,因為天國的福音雖是和平與公義的好消息,但世人,特別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對耶穌傳的天國福音卻感到不安、厭惡、甚至憎恨,所以昔日門徒也會遭到被拒絕、被捉拿、被逼迫、甚至被殺害的危險;而耶穌更警告他們:「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太平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公義的太平,一種則是有公義的太平。沒有公義的太平,只是見不到公開的衝突。在羅馬帝國的時代,羅馬人經常自誇國家的富強和太平盛世,可是這樣的太平是透過不斷的征服和壓迫異己而得到的,這就是沒有公義的太平,是虛假的太平。很不幸這就是今日香港的寫照!
在〈旁觀他人的痛苦與犧牲政治〉,文珊提到由廿多名包括台港及南亞等外籍人士在內的學者、社工及宗教界人士在11月21-24日舉行「絕食抗暴政、守護年輕世代」行動。她認為這次絕食,包含某種政治意味的「自我犧牲」,「引用學術自由民主聯盟成員何芝君的話,要『用自己的身體讓年輕人知道,呢條路唔只佢哋行緊』,帶來某種打破身體政治的疆界,進而促進『同行同苦』的『想像的共同體』的身分認同。
神學家N.T. Wright在Evil and the Justice of God中指出:「福音的呼召,是要教會以受苦的愛在世上履行上主的勝利。十字架不只是要人效法的榜樣,而是個已經成就的事實,要被活出來,行出來。」
陳恩明牧師在6月16日的祈禱會提出:「教會從來不是政治組織,但教會從不應在政治爭論裡缺席。」非常感恩不少基督徒和牧者在這次抗爭運動中,不但沒有迴避警民的衝突,更在連日的行動中走到示威區的前線高唱“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試圖阻止前線警員過度使用武力攻擊示威者、化解他們的戾氣,以及為示威者帶來心靈上的平安與慰藉,這種勇敢捨己的精神,確實感動了很多人。
七一當日闖入立法會後除下口罩,發表宣言的示威者梁繼平在「英美港盟」主權在民的集會中發言時說:「『香港人』這個集體身分,其實是活在我們心內,以及在我們每次抗爭,每次實踐當中。所謂的共同體,就是能想像他人痛苦,並且甘願彼此分擔的群體。即使我們與戴著口罩的抗爭者素未謀面,我們亦視之為手足,即使與被告席上的義士非親非故,我們亦稱之為家人。他們犧牲的血汗、自由與生命,都會化成養分,滋潤這個以苦難得建成的共同體。只要我們一日堅守著這份想像他人痛苦,甘願彼此分擔的心,『香港人』這個共同體就不受地域與歷史時間的束縛。」
無錯!是「犧牲的愛」使香港人連成一個以苦難建成的共同體,在抗爭路上視彼此為手足,齊上齊落,一個也不能少!
經過今次反送中運動的洗禮後,我更加確信,只有愛和追求公義的力量,才能夠抗衡今日極權主義的謊言與暴政管治。
最後,文珊提到香港民眾自發在太子站外封閉的出口擺置鮮花香燭,悼念反送中以來自殺及「被失踪」、「被自殺」的義士,作為香港新的社運地景,他們的哀悼與訴求,不單是被動的抵抗,更是主動建構及再建構對地景的理解:「太子站外的死蔭之地,如今被『聖化』成為香港精神不滅的殿堂。」
女性主義倫理學家Sharon D. Welch批評過去因應性別及種族歧視、經濟不公及軍事主義等建構的「控制倫理學」(ethic of control),已經造成內蘊於文化的深度絕望和倫理想像力的喪失,她提出「冒險倫理學」(ethic of risk),立基於堅忍、團結感以及愛的醫治力量,才能塑造一個團結、尊重差異性且兼具抵抗與盼望的道德力量,培養批判性的思考能力,除了學習獨立思考判斷和建構多元觀點之外,更是一種「反絕對化」(de-absolutizing)和「反霸權」(anti-hegemony)的思考方法和自我反省。
政治神學家Johannes B. Metz 提出,那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者,耶穌基督的「受難記憶」(memoria passionis),可以成為他們將來的盼望與應許。他認為基督教傳統所承載的就是一個「危險的自由記憶」。基督徒從這危險記憶而激發出於當下的政治解放行動,便是基督福音的見證。
電影《十年》片末引用阿摩司先知昔日的警世預言作結:「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
讓我們相信,在暗透之處,更能看見星光。因為,「在主內,黑暗絕非黑暗,黑暗有如白畫的光明。」
胡露茜
前香港基督徒學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