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次牧養革命:關係式牧養的更新與再思

第3次牧養革命:關係式牧養的更新與再思 特價

第3次牧養革命:關係式牧養的更新與再思

編號:000550093
ISBN: 9789861986746
作者:路恩哲
譯者:劉如菁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5-01
  • 定價:NT:450

  • 折扣:9

  • 優惠價:NT:405

若下單後該商品缺貨、絕版、停版狀況,
我們將會E-mail寄送訂單缺書通知!

科技始終出於人性,牧養始終源於關係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與煤炭推動了機械的發明,效率和管理逐漸成為顯學;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與石油提升了移動的便利,個體的概念因而誕生。如今,世界正走向第三次工業革命,隨著網路的連結,人可以更有效地和人互動,彼此交流,互換信息。


無獨有偶,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教會牧養工作也經歷數次改變。第一次工業革命,讓牧者開始意識到使命和領導的重要;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醒了牧者要以人的旨趣為念。如今,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牧養的工作又會變成什麼風貌呢?或許網路的線上互動使人更快進入關係,但下了線回到現實,人願意跟熱情的鄉民和刻薄的酸民同樣真實互動嗎?


就是在這樣的風潮變遷之下,路恩哲寫出了《第3次牧養革命》。他提醒我們,儘管有不少教會牧者意識到「關係」的重要性,卻是用功能化的角度來「利用」這些關係,誤以為與人建立關係的目的,是要讓教會事工可以推展。結果,完成一件事情依舊取代了活生生的每一個人。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關係式牧養」呢?為了避免關係遭到利用,路恩哲帶我們重回關係式牧養的原型:基督的「道成肉身」。基督降世為人,從來就不只是為了利用關係來完成救贖公式;相反地,基督成為肉身,為的是和我們建立起真實的關係,藉著與你我的誠摯互動,讓恩典與改變得以慢慢發生。


這一波翻轉「關係式牧養」的新浪潮,你也感受到了嗎?期望教會裡的肢體關係,能成為認識上帝、體會生命的空間。就讓《第3次牧養革命》來幫助你,為教會的關係升級,讓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在這樣的關係中,找到心意更新而變化的契機。


【作者簡介】

路恩哲(Andrew Root)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路德神學院(Luther Seminary)任教的路恩哲,擁有普林斯頓神學院博士學位,為近年研究青少年事工而聞名的新銳實踐神學家。他參與在教會與社福的青少年外展事工,以及幫派防治輔導。他整合了路德、祈克果及潘霍華等神學家的思想作為論述主軸,研究領域涵蓋兒童、青少年、家庭、教會及文化,其著作多關乎青少年與牧養,如《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與丁康黛合著;校園,2017)、Faith Formation in a Secular Age: Responding to the Church's Obsession with Youthfulness、Christopraxis: A Practical Theology of the Cross等書。

 

他的太太卡菈為長老教會牧師,兩人育有一兒一女(歐文、美馨),以及兩條狗狗。教學研究之餘,身為標準的內向人,他喜歡宅在家大看電視與電影。路恩哲熱愛運動,以身為明尼蘇達雙城隊(大聯盟)、明尼蘇達荒野隊(冰球聯盟)及明尼蘇達大學冰球隊的鐵粉為榮。


【目錄】

推薦序一 讓牧養回歸真實的關係相遇 / 松慕強 /i

推薦序二 關係的牧者 / 譚國才 /iv

中文版序 /vii

前言 /ix

01. 牧養事奉的再革新 

導論 /001

02. 新能源、新傳播、新意識……新事奉 /015

03. 牧師是自助型娛樂家?

關係事奉「不能」和「必須」變成怎樣 /027

04. 啜飲個體主義的甜烈酒 /045

05. 都是孤單人 

牧養事奉與位格的領域 /065

06. 人是什麼?

恢復基督徒對於人的定義 /083

07. 同理心,這是屬靈的事

為何我們是為了關係而造的 /109

08. 我能看出你的心思嗎?

大腦科學與關係事奉 /125

09. 道成肉身事工的新異象

超越我們肉身的存在 /137

10. 把關係的事奉當禮物

聯合,需要與牧師 /155

11. 分享不只是你在幼稚園學到的那些

關係事奉與位格聯合 /169

12. 二者之間的地方

我們如何在關係中遇見基督 /193

12¾. 保羅神學速覽

保羅書信裡頭的分享與地方——全是關乎「在……裡」 /215

13. 你能為我禱告嗎?

禱告是關係導向之事奉不可少的操練 /221

14. 那會是什麼樣子?

故事教導和講道如何搭配 /243

15. 教會還是得運作不是嗎?

領導力就像是讓關係流動 /269


附錄 關係式牧師群像 /287

附註 /299

索引 /329

推薦序一 讓牧養回歸真實的關係相遇


《第3次牧養革命》這本書可以讓牧者們有更深的反思。作者很細膩地整理出許多當代牧者為了追求影響力而可能會產生的錯誤。透過作者的引導,讓牧者可以真實的面對自己在牧會時可能出現的盲點,甚至可能揭露出牧者心中的錯謬。當我讀完這本書時,真的有許多的畫面閃過我的腦海,好幾次都我被聖靈提醒,書中揭露的錯謬就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書中的故事情節也曾經在我牧會的現場出現過。某次有個比較大型的服事,跟另外一個教會合作,在開會的時候已經經過許多的推演與評估,自覺這次聚會應該可以有很好的果效。不料,到了聚會當晚的現場,整個流程破綻百出,許多不該出問題的設備與程序似乎像推骨牌一樣,一個接著一個出現。當場,我非常憤怒,因為我覺得同工們不應該出這種錯誤,我整場聚會默然不語,所有人都感受到我的憤怒。當然神依然有恩典,聚會還是如期舉行,也有很美好的果效。我下了講台往音控台前進,我想要去跟同工們講講話,也緩和一下緊張的氣氛。當我走向主責的同工時,他竟然當場流下眼淚,並且不斷跟我道歉。當下,我感覺到非常的羞恥與後悔,因為我為了事工(美好的聚會)卻傷害了同工(美好的朋友)。當時我若有讀過這本書,應該就可以有更妥善的方式處理。


這本書讓我深思,牧養到底是什麼?我和弟兄姊妹交談對話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當教會界都在倡議牧者要發揮影響力的時候,我們會不會為了得到更多的影響力,反而在牧養教會的手段上又進入了另外一種自私的個體主義?或者,又只是透過牧者的權柄結構所運作教會,使所有委身於「事工」的聖徒,成為牧者完成目標的工具?


讀完這本書,我再次被提醒,應當要讓牧養回歸關係中真實的相遇。在寫這篇序的時候,我剛剛從非洲肯亞短宣回台,雖然是短短十二天,但是在那裡卻有非常美好的經驗。在非洲,我們跟當地的同工一起生活,當地的宣教士帶著我們四處服事,非常的忙碌也非常勞累,但是每天我們都花很多時間一起分享,一起講話。有時候晨禱完,吃完早餐,我們就坐在餐桌上,不是討問今天要做什麼,而是分享許多彼此對信仰的觀念與想法,甚至有時候談得太晚,都忘記要出門了!因著這樣的談話與互動,很快地對這片土地似乎有多了一份感覺,以至於當我們到了村落,我們就很容易的可以跟當地的百姓互動,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互相擁抱,互享禱告。如書中作者強調,「人際關係就是與神相遇的場域、空間」,牧者要成為「讓人與人的位格得以在同理心中相遇的召集人」,「打造空間讓人得以跟神的臨在相遇,恰恰是牧養事奉所要做的」。十二天的旅程早已經結束,但是那種人與人真實相遇的感動卻一直震動我到現在。那種真實在一個空間中的相遇,那種真實可以彼此交流彼此生命故事的相遇,不再把人當作一個物品或工具,那不是靈魂彼此的相遇,而只是為了完成事件的手段。我相信若每一次我們在牧養的關係中,產生彼此相遇的空間,三一神就可以介入在那空間中,讓我們彼此都被提升,我們都被改變,我們彼此也在與神相遇的時刻,被祂的榮耀影響,神藉著祂的恩典透過我們反射出神些許榮耀光芒,使世人看見祂的美麗,進而也被我們所影響。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向你推薦,也願我們都在每次的關係中有真實的相遇,有真實的對話。


松慕強

iM行動教會主任牧師

中文版序

二○一七年我極其有幸擁有一整週的時間造訪台灣,介紹我的著作,就是當時已翻譯成中文出版的《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 ;校園,2017)。我在台灣見識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熱情好客和積極敏銳的互動參與。這真是一次美好的體驗。我與青少年輔導、牧者們就教會所面臨的種種神學和實際問題,進行了許多豐富的對話。這次造訪的過程中,我學到的東西,和我希望能給出的是一樣豐碩。關係性的事奉(relational ministry)是我論及的一個核心議題,通常討論的脈絡會設置在青少年事工當中。人們多次問到,關係性的事奉如何與更廣泛的牧養事奉做連結?這只適用於青少年事工,抑或整個教會群體?


我很高興能以《第3次牧養革命》的出版來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確定的是,你現在手上拿的這本書所介紹的「關係性的事奉」以及「關係性的神學」(relational theology),是適用於整個教會群體的。這本書試圖使關係性的事奉不僅僅是牧養的一種功用,更是我們被呼召的核心。書中我說明了「關係性的牧師」(relational pastor)作為一個創造和打造空間的人,是要使人們能在當中與神相遇。關係不單是事奉的好用工具,它就是整個事奉本身。我試圖表明,我們是在關係之中,也透過關係的奧祕才得以與神的同在相遇。這本書最終談的是牧者的定位,這當然關乎他/她「做」了什麼,但更關乎他/她「是」什麼。我建構了一個深奧的基督論,展現耶穌如何應許祂會臨在於關係之中。


我非常期待看到台灣的牧者、教會同工、青少年輔導們會如何與這本書角力。就像幾年前在台灣的那週有許多學習一樣,我希望自己藉著這本新出版的書能學習到更多。我的人觀是:人作為人的根本,不是以獨立的個體(individuals)而存在,而是處於關係中的個人/位格者(persons),透過關係而存在。我特別感與趣的是,這個概念會如何在東方被理解和建構。在這本書裡頭,我做了很大的跨越,試著搖撼牧養事奉,把它從西方個體獨立的自由觀念裡解放出來,並試圖恢復我認為更貼近聖經、希伯來觀點的看法,也就是將人理解為置身於分享他人生命的關係之中,經由關係而造成的個人。這種對他人生命的分享,使我們能直接與耶穌基督相遇,就像早期教父說的,祂是獨一的位格(person),在祂身上有完全的神性和人性。位格的分享(sharing in personhood) 成為我們在事奉上能與永活基督相遇的方式。


我敢肯定,在這個較為集體的人觀概念當中會有許多洞見,是超過我這西方思維的視域所能看到的,我非常期待你們,我東方的弟兄姊妹們,會如何轉化和形塑這些概念,使之適用於你們自己的情境。二○一七年在台灣的那幾天,對我來說是極大的祝褔,我很榮幸現在能與你們分享這本書。


深摯的感謝

路恩哲

寫於2019 年情人節(張孟軒譯)


如果您對本商品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

登入註冊 後檢視商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