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鬍子醫生啊(繪本/附英文譯本):何義士的故事-美好腳蹤 037
作者簡介
作者 周佩蓉
自由文字工作者。謹以此故事文記念回歸天家的母親,她生長在經歷戰火的彰化和美基督教家庭,一生不離棄信仰,以喜樂平安的祝福引領全家歸主。
繪者 蔡兆倫
生於台灣,曾經從事插畫、美術編輯等工作。繪製漫畫、兒童插畫、童書繪本多年。目前為圖畫書作家。
序/推薦文
關於美好腳蹤系列繪本
美好腳蹤系列繪本是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暑假兒童少年營教材介紹的信仰人物發展而成。該教材每堂課介紹一位在台灣默默奉獻的人物,有些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有些是飄洋過海而來的異郷人,還有一些是遠赴他國照顧艱苦人的台灣人。
本系列自2016年12月出版第一本繪本《憨人醫生王金河》以來,每年以4本的進度陸續出版中。這些故事背後都是無私付出的美麗人生,他們的足跡遍及台灣本島及離島,見證這片土地精彩紛呈的人文。
以仁愛奉獻一生的靈醫會修士 —— 何義士
何義士修士(Br. Davide Luigi Giordan)1924年8月6日出生於義大利的維辰札(Vicenza)。他12歲就立志當傳道人,加入天主教靈醫會照顧病人,20歲成為會士,後來又到羅馬學醫,畢業後正式成為靈醫會的醫師。
他在1947年到中國雲南為痲瘋病人進行醫療服務,兩年後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他以外國間諜的罪名被逮捕入監,1950年遭遣返義大利。1952年首批靈醫會士來到台灣,選擇當時交通很不方便的宜蘭落腳,開始服務貧病。次年何義士也抵台會合,後來受派擔任羅東聖母醫院分院丸山療養院院長。
1958年何義士自願選擇到澎湖的惠民醫院服務,因為他認為羅東還不夠偏遠。惠民醫院的前身是瑪利診所,成立於1957年5月,當時診療收費很低,吸引許多澎湖人前來就醫。1973年何義士被派至位於現在新北市三重區的聖母診所服務了10年,然後又在1983年回到惠民醫院擔任院長。
何義士之所以選擇到澎湖去投入醫療服務,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曾在雲南投入關懷痲瘋病人的醫療服務,並且終生持續支持中國痲瘋病院的工作,而澎湖當時也有許多痲瘋病人。最後痲瘋病在澎湖完全消失,除了因為信義會的美國宣教師白寶珠長期投入痲瘋病人的醫治工作,早期在澎湖的靈醫會會士如馬仁光修士、夏明智修士、何義士修士也有所貢獻。
1999年8月15日天主教的聖母升天節那天,何義士在參加完彌撒後,中午回到醫院樓上的宿舍休息,在睡夢中回到天家,享年76歲。直到過世之前,他都還掛念著惠民醫院和中國痲瘋病院的事工。他一生在台灣服務了46年之久,其中有31年都待在澎湖。
為病人犧牲的仁愛精神
何義士說過:「有意義的生命,就是在有限的時空中,去實現上主的教導『愛人如己。』⋯⋯愛人,就是犧牲我們一部分的享受去服務別人;如己,就是快樂自在地享受我們為別人的犧牲。」
何義士也以具體而微的行動,讓人從他身上看到如何愛人。他在台灣和澎湖的46年間,捐血150多次,輸血量加起來有37,500cc,打破全台醫師捐血的紀錄,還當過捐血協會理事長。
當時澎湖群島的居民多以農漁牧維生,其中又以漁民最多,教育水準和衛生保健觀念不足,因此染患肺結核及肝病格外普遍。何義士對病人和醫護人員都很和善,也很喜歡看診時和病人聊天,利用機會教育民眾正確的醫藥觀念。
此外,澎湖人有特殊的宗教信仰和民俗傳統,家中大小事情都會到廟裡去求神問卜,生病時也是先去廟裡拜拜,喝符水治病,甚至連應該去哪家醫院、由哪位醫師看診,也要去廟裡擲筊請示神明。即使是這樣,何義士並不會取笑病人,而是用接納的態度,漸漸居民也對他有了信任感。
何義士很清楚台灣人希望讓親人在家裡終老,不要在醫院過世的傳統習俗。因此當病情垂危時,總是盡量為親人留一口氣,送病人回家裡過世。有次一位老人已經在醫院去世了,但家人卻拒絕接受,於是何義士就用車子載這位過世的老人回家,然後親自扶抱他「走」進屋內,等待子孫圍繞在老人家身邊跟他說話之後,才宣布老人去世的時間。
關心偏鄉弱勢醫療
何義士深知澎湖群島特殊的地理環境,交通不便、氣候變化又很大,人口逐年老化,年長者深受慢性疾病所苦,醫療資源卻嚴重匱乏。他預見這些視他如同親人的澎湖鄉親將來的醫療需求,常說:「我老了,但願有更多台灣本土醫師能到澎湖服務,照顧那些孩子到台灣去打拼、無人照顧的老阿公、老阿嬤。」所以將惠民醫院部分病房改為護理之家。
他也常說:「台灣社會雖然經濟已經成長,社會活動力也很強,且工業能量特別茁壯,但在許多暗街小巷中的角落裡,還是非常需要大家多點心思,用實際的行動去關懷、去愛。」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還掛念著弱勢病人的需要。
由黑鬍子到白鬍子,從壯年到終老,何義士將一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給澎湖人。為了記念他,澎湖縣政府立了一座銅像,留著大鬍子的他穿著短袖上衣,站在平常騎的腳踏車旁,舉手微笑跟大家打招呼。
親子導讀醫治病人,傳揚福音
——靈醫會的聖嘉民精神
天主教靈醫會(Camillians)1586年由聖嘉民.德.雷列斯(St. Camillus de Lellis)所創立。他在1550年出生於義大利,年輕時沉迷賭博,後來為了醫治腳上的膿瘡住院,深刻體會到病人身心靈的需求,因此發願建立一個專門服事病人的修會。他曾說:「我要在窮人和病人身上看到基督本人。」他在1746年封聖,被推崇為服務病人的模範,也是病者的慈父、醫護的師表。
靈醫會會名義大利文原本的意思是病人之僕修會,以胸前和斗篷綴上紅色十字為會服,以仁愛與犧牲為使命。聖願除了天主教修士的三大守則,神貧、貞潔、服從之外,再加上護病,期許會士們盡心竭力為病患和窮苦的人服務,即使危及個人生命也不放棄。奉行聖經上耶穌所說的:「你們為我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你們就是為我做。」(瑪竇福音25:40)
靈醫會創立400多年,目前全球40餘國都有靈醫會的蹤跡,至少有50家醫院以聖嘉民為名。眾多靈醫會會士們至今仍在世界各地需要他們的角落,默默從事醫療服務,守護病苦的人們。
靈醫會在台灣
1952年,原本在雲南從事醫療傳道的靈醫會會士們,因共產黨統治中國而被驅逐出境。來到台灣之後,選定當時極為落後的蘭陽平原落腳。
當時羅東鎮上除了幾家診所,並沒有大醫院,於是靈醫會籌設聖母醫院,設有12張病床。取名聖母,意指會士們願像母親對待子女般疼愛與照顧病人。標榜窮人看病不要錢、領藥不收費,甚至還會分送奶粉和衣服給他們,於是遠近貧苦人家蜂擁而至。
草創時期的聖母醫院非常克難,開刀房沒有通風設備,連止血鉗都沒有幾支,夏天開刀只能找冰塊墊在腳下消暑。靠十幾名會士和護士們日以繼夜地工作,除了看診、開刀和照顧住院病患之外,還得半夜寫信向國外募款,以便幫醫院購買藥品、設備和擴充病房。
由於醫術精湛,加上照護病患態度親切,很快地聖母醫院名聲遠揚,病患甚至遠從東南亞來台求診,醫院也逐漸擴建到三百床。
羅東聖母醫院之所以聲名遠播,主要得力於堅強的醫療陣容。包括內科的安惠民神父、馬仁光修士、何義士修士,外科的范鳳龍醫師、王理智神父,小兒科的呂道南神父,修士護士巴瑞士、柏德琳、卡通靈,藥師梅崇德神父以及眾多慈愛的會士及醫護人員們。
除了羅東聖母醫院之外,靈醫會在1959年設立丸山分院(療養院),原先收治肺結核病人,後改為老人安養,並於2009年於三星鄉募款籌建聖嘉民長期照顧中心。此外,1987年呂若瑟神父於冬山鄉創立聖嘉民啟智中心,開啟宜蘭的啟智教育及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之先河,並於2005年在聖嘉民長期照顧中心旁募款籌建新大樓。1977年則由謝樂廷神父創設惠民殘障服務中心,長期照護肢體障礙病友。
靈醫會在羅東、冬山、三星和大同鄉每個村落,都設有牧靈的天主堂,50多年來更不辭辛勞提供山地巡迴醫療,守護原鄉民眾的身體健康。此外,靈醫會對提升蘭陽地區的藝術與文化水準也功不可沒。1966年由秘克琳神父創立蘭陽青年會,成立了名揚海內外的蘭陽舞蹈團,培植眾多知名舞蹈家,如羅曼菲、許芳宜等,也是宜蘭國際童玩節的重要幕後推手。
靈醫會在澎湖
1951年來自高雄聖母聖心會的修女到澎湖馬公設立瑪利診所,1953年由馬仁光修士接下業務。1957年羅德信神父將其擴建為天主教靈醫會惠民醫院。同時在醫院旁邊蓋了一座天主堂,後來在1964年重新設計天主堂,建造成聖母病人之痊天主堂,又稱馬公天主堂,並陸續在澎湖各地建立了11間教堂。
1970年代,呂若瑟神父等人注意到澎湖有許多殘障兒童無人照顧,且缺乏適當教育,於1981年設立惠民啟智中心,展開身心障礙復健及教育工作。靈醫會在澎湖除了醫治病患、施惠貧困者,對於地方漁港、住宅的建設及社會福利也貢獻良多。
*感謝天主教靈醫會及陳仁勇醫師提供資料、照片並協助校正。
── 關於美好腳蹤系列繪本 ──
美好腳蹤系列繪本是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暑假兒童少年營教材介紹的信仰人物發展而成。該教材每堂課介紹一位在台灣默默奉獻的人物,有些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有些是飄洋過海而來的異郷人,還有一些是遠赴他國照顧艱苦人的台灣人。
本系列自2016年12月出版第一本繪本《憨人醫生王金河》以來,每年以4本的進度陸續出版中。這些故事背後都是無私付出的美麗人生,他們的足跡遍及台灣本島及離島,見證這片土地精彩紛呈的人文。
繪本特色
台灣本土人物故事
台灣插畫家創作
親子導讀─人物介紹
親子旅遊─相關景點踏查
隨書附贈英文(或母語)別冊
有聲繪本線上聽─華文、台文、英文或其他語言